理性消费合理负债,警惕网络借贷陷阱

        【案例在线1】

        刚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小杨某日看到一则网贷广告,广告写着“无利息、无抵押、放款快”。心动之下,小杨下载注册了该网贷APP,轻松获得贷款。初尝甜头后,小杨的消费愈发没有节制,几个月下来,最初的几千元借款竟然变成了几万元负债,万般无奈之下,小杨只得报警求助。

        【案例在线2】

        小刘本是一名成绩优异的在校大学生,最近她加入了某“爱豆”的追星团后,在购买明星演唱会门票、粉丝应援礼品等方面开销不少。随后,小刘频频向父母索要生活费。某日,小刘看到一则非法网络贷款广告,便随即申请贷款,所贷15万资金,全部用于给明星直播打赏。3个月下来,小刘却因债台高筑,无法偿还遭到频繁催收和恶意威胁。小刘为此陷入深度抑郁,身心遭到极大损伤。

        【案例解析】

        一、网络借贷背后的风险套路

        (一)信息披露不当,存在销售误导风险

        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,片面强调日息低、有免息期、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。然而,所谓“零利息”并不等于零成本,往往还有“服务费”“手续费”“逾期计费”等,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。部分营销故意模糊借贷实际成本的行为,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知情权,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或认识。

        (二)过度包装营销,陷入盲目无节制消费陷阱

        一些机构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过度宣扬借贷消费、超前享受观念。这种对贷款产品过度营销、过度包装的行为容易诱导无节制消费,尤其易对金融知识薄弱人群、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等产生误导。有的未成年人、青少年在网络平台借钱后,给明星打榜、集资、包场、送“粉丝应援礼”,“借贷追星”现象蔓延。盲目借贷、盲目消费终会侵害金融金融消费者自身权益。

        (三)过度收集、滥用客户信息,存在个人信息使用不当和泄露风险

        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金融消费者利益,利用“土味”“奇葩”广告吸引流量,套取客户信息。在营销或借贷过程中,通过广告页面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,甚至在金融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,将客户信息在平台方、贷款机构、出资方等之间流转,侵害了金融消费者信息安全权。

        (四)无序放贷,导致过度负债

        一些网络平台宣称贷款手续简单,诱惑金融消费者点击办理,有的机构甚至给未成年人、在校学生、低收入人群等过度放贷,进行暴力催收,冒充司法机关恶意催收,针对借款人亲属朋友进行催收,引发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。

        二、如何远离过度消费借贷陷阱?

        (一)理性消费,量入为出

        金融消费者要认真看清借贷产品内容,某些营销过度宣扬的“借贷消费”“超前享受”“借贷追星”行为不值得提倡,不值得效仿。对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有正确评估,杜绝不计后果盲目借贷、盲目消费行为。过度借贷往往导致资金断流,最终会使金融消费者个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。

        (二)合理使用借贷产品,切勿“以贷养贷”“多头借贷”

        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。金融消费者应了解网络平台贷款、类信用卡透支及分期等借贷产品,知悉借贷息费价格、期限、还款方式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,警惕一些机构或平台所谓“免息”“零利息”的片面宣传。合理发挥借贷产品作用,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,不要过度依赖借贷消费,更不要“以贷养贷”“多头借贷”。

        (三)选择正规机构、正规渠道借贷

        要选择正规机构、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,注意查验相关机构是否具备经营资质,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侵害。对不明的电话、链接、邮件推销行为保持警惕,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,不在可疑网站提供个人重要信息,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,防范诈骗风险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。